自2017年5月起,“同心·追赶超越 助力脱贫攻坚”高校党外人士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开展以来,在省委统战部组织和省高教工委的指导下,旬邑县借助高校人才、智力、科研优势,按照以“聘任一批顾问、培养一批骨干、建设一批站点、结成一批对子、共建一批社团、创作一批作品、打造一批品牌、结出一批成果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八个一批”活动内容,着力打造“同心·育智”、“同心·健康”、“同心·创新”、“同心·人文”、“同心·共建”五大特色品牌,积极与省内18所高校沟通联系,携手共进,掀起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热潮。
针对旬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高校党外人士积极联系,主动作为,陆续来旬开展活动。截至目前,各高校先后开展帮扶活动110多场次,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活动中,他们充分发挥高校人才“听诊器”作用,组建了旬邑智库专家顾问团,聘请西北大学等高校党外28名专家教授为旬邑智库专家顾问,并成立了18个高校人才服务队,为农业、旅游、信息化、电子商务等产业把脉支招,为旬邑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,提供新思路、注入新活力、汇聚新动能。各高校结合旬邑县域实际,派出知名专家教授举办讲座,传经送宝,通过“请进来”“送出去”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,丰富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,为旬邑培养了一大批短缺的业务骨干和“土专家”。
传统农业中,农民对自身的认识,充满了自卑感,缺技术、缺引导,农村长远发展受到限制。其实,除了庄稼丰收,果树硕果累累,务农“技能”更重要。因此,多所学校在旬邑县设立畜牧、苹果等试验点,派驻专业教授长期驻守开展农技指导和试验,设立“旬邑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”项目,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工作。在此基础上,旬邑县“职业农民”成立的“红马甲”志愿者服务队,也承担起“技术普及”的社会责任,为旬邑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。
2018年初,旬邑县组织培训110名职业农民,组建了11支“红马甲”志愿者服务队,走村入户讲技术,用方言土语开展服务宣传。因为“红马甲”志愿者们懂技术、懂管理,他们走进田间地头,实实在在地给农民讲知识,用特有的“方言”把晦涩难懂的庄稼果树管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,让农民们听得懂,听得清。这支志愿者职业农民言传身教,连帮带扶,扎实推进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,也成了农业专家与基层百姓之间的“技术桥梁”,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管理上“不懂技术不会管、方法不当不善管、粗放经营不精管”等问题。
宫文利,旬邑县张洪镇府池村人,中级职业农民,是“红马甲”志愿队的一员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刘玉凤、马志锋等教授都能叫上名字,用他的话来说“这些专家教授接地气,没架子,真心把农民当朋友,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。”
真心帮助农民,农民就会记得你。土地上的故事,总是这样温暖。村里有人说,“志愿者们讲得我们一听就会,一听就明白,深受大家的欢迎。”
宫文利说道,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不定期走进苹果管理示范园,为“红马甲”现场教授苹果修剪技术、病虫害识别及治理办法并回答提问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
“在村里以及附近村庄,我免费讲解果树修剪、施肥、打药……用自己的力量当好志愿者,做好服务。”宫文利坦言道。“当上了职业农民,我管理果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。现在要发挥职业农民的职业奉献精神,通过学习到的知识带动身边贫困户脱贫致富,这不但是社会的责任,同时也是我们职业农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目前,杨凌职业技术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定期对“红马甲”志愿者进行培训,志愿者们再把培训的技术传给所负责的贫困户或产业农民。这支“红马甲”志愿者队伍中的成员不计报酬,他们的工作遍及旬邑的田间地头及贫困户家庭,帮助大家发展生产,搞好经营。
除此之外,旬邑县还由100名职业农民及专家组成“农情信息员”队伍,通过这些“农情信息员”把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起来,对收集的生产技术、经营管理等问题归纳整理、分类后发给专家统一解决;或者专家根据生产季节、气候变化及时发布农情信息员,让他们第一件传递给农民。今年春季的霜冻,对开花的果树带来了不利影响,信息员及时把大家的意见收集,反映给杨凌职院的教授,他们在线进行远程指导和讲解,提醒农户在做好相关预防工作,对受到损伤的果树要加强管理,及时补救,并就受冻害果园修复等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式培训,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旬邑县农民培训中心主任沙宏说道,职业农民农情信息员的建立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,更是建立村级、镇级、县级及县校合作联系的一个桥梁,为今后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,为进一步普及“三农”知识,解决农业科技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信息问题,搭建起一座连接果农和专家之间的“彩虹桥”。(记者 同海怡)